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《金刚经》

2024-05-05 10:01

1.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《金刚经》

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《金刚经》?

2014年12月07日 07:49
来源:《梵音》 作者:法悟

一、殊胜地位

因为该经直指宇宙真相“空性”,而大乘佛教最后的归宿都要证悟空性,所以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会涉及的一部佛典,尤其是禅宗的必读经典。禅宗六祖慧能据传也是因为出家前偶闻其中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语句而当下顿悟出家,毛泽东讲话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“如来说……即非……是名……”句式。由于其关涉智慧,所以不管在家出家、学不学佛、修不修行,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特别看重该经典。

二、说法缘起

公元前494年间,佛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,应弟子须菩提长老的请问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”而开示的对话纪录。

三、核心内容

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。《金刚经》自东晋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,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最为流行。唐玄奘译本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共8208字,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。鸠摩罗什译本,共一卷、三十二分。般若,梵语音译,意为“智慧”;波罗蜜,梵语音译,意为“到彼岸”。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、光明、坚固,能断一切烦恼,故名。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,主张离一切诸相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,破除一切名相,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。

四、经典语录

1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2、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
3、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
4、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5、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
6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《金刚经》

2. 为什么《金刚经》这么厉害?

哈喽,大家好,我是棉言麻语,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。
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,《金刚经》在武侠小说中有哪些厉害之处?
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这个事情,《金刚经》是佛学著作,也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书籍。

《金刚经》在佛法史上影响极大,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,菩萨之慧父,众圣之所依。其建立的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,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,也是建立佛法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。般若空的理论,就佛法的信与解来说,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;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,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,自然成为诸佛之母。对大乘佛法而言,《金刚经》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。

 《金刚经》作为译介最早、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,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人们把《金刚经》与儒家的《论语》,道家的《道德经》、《南华经》并视为释、儒、道三家的宗经宝典。在民间,《金刚经》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,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《金刚经》。《金刚经》与中国佛教、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,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,了解一下《金刚经》是十分必要的。

《天龙八部》这部小说的书名,就直接是以佛教中佛的护法,也就是八部众来取得。很多金迷们研究,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和天龙八部有各自的对应关系。比如武功高绝的萧峰对应的是大梵天,皇室子弟的段誉对应的是龙众,善于易容的阿朱对应的是乾达婆。天龙八部护法众在小说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对应人物。
以上观点都是些封建迷信,不足信,仅供参考。还是要相信科学。

3. 为什么出家人提倡金刚经?

金刚经是一部关于(最高无上)智慧的佛家经典。 
闻说、念诵、为他人说,都有无限功德。 
金刚经,在中国,是由佛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提持的。 
提持金刚经(包括闻说、念诵、为他人说)的功德不可思议,这类资料在佛门到处可见。 
到寺院去,最主要的还是“闻法”:佛法“闻思修证”的第一步! 
而“闻法”的前提,还是经典(佛经)! 

附: 
佛教出家之人是不忠不义吗? 
不!真正的佛教出家之人是 大忠大义,真忠真义! 
舍身,舍家,舍情,舍爱:在将一切放下之后,又将一切承担起来! 
出家,乃大丈夫事,非将相所能为! 

1,为什么我们有了人身?人身是怎么得来的? 
众生在六道轮回,行善作恶各各不一:善恶均等者,得生人间。 

2,为什么求来世做人比求生西方更难? 
众生在六道轮回,受苦享乐各各不一:苦乐均等者,只有人间。 
苦者,苦不堪言,无法修行; 
乐者,乐不思蜀,不愿修行。 
只有人间,有苦有乐,才能才愿修行。 
众生在六道轮回,如苦海之上,头出头没。想得生人间,佛经上说,有如苦海之上一瞎眼盲龟,想钻过海面上一小片木板上的一小孔:几率小之又小。所以说人身难得! 

为什么求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还难? 
人身难得已如上述。 
佛门佛法中,净土法门为一最简最易法门:如何最简最易,此不赘述。佛家说:净土法门,千人修千人去,万人修万人去(只怕你不修,你不修,佛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)。 
所以说:求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还难!(求生净土易,求得人身难)。

为什么出家人提倡金刚经?

4. 如何能够真正的理解金刚经?

金刚经十大名句:
1、心有所住,皆为非住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一个人的心,倘若一直记挂什么东西,那么你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。佛菩萨的心,什么东西都不会记挂,所以他们才能超脱物外,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。要达到这个地步,就要让你的心空起来,什么都不记挂。
2、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人世间的有些东西,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,但是对于果位,无论你用金钱,或者是地位、名声,都无法换得,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。
即使你得到了世上的一切,想用来换得佛果,那也是不可能的。因为那些东西,在如来看来,皆是虚妄。
3、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人世间的一切,生不带来,死不带走。一个人,要想跳出相的束缚,就只有远离诸相。远离诸相的办法,不是远离红尘,不是与世隔绝,而是让心,从各种事物中,跳出来。
始终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。这样,就达到了“见如来”的资格。
4、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
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,闻到了佛法,要怎样去修呢?其实佛所说的,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,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。
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,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,它就成为了“非法”,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。

5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在佛陀看来,人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梦中、在虚幻中“演戏”。到了梦醒的时候,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。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。
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,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,意思即是“假装”你现在就是如来,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。
到了将来,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。才会真正发现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
6、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,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。无论是微尘,还是世界,都是在娑婆世界中,对事物的一种认识。等到离开娑婆世界,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。
7、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过去的已经过去,不必挂怀。未来的尚未到来,无法预知。即使是现在,如果你思想中充满各种心念,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。因此要想跳出烦恼,这三心都不要有。
8、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
众生与佛的最大区别,就是众生都活在自心“创造”的世界中。由此引出的一切因缘,也是根据人看到事物时的心态来合成的。缘来人则来,缘散人则散。要想离一切相,就要知晓佛的状态。就要让自己,保持无为。
9、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
如来只是一个名号,他的本性是慈悲。当他看到众生苦,慈悲众生,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。
在世间的如来,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,并非真的如来。所以才说他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”既然没有来到,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?
10、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,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。在修行的时候,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,始终让自己,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。
许多的话,许多的法,都只是佛陀用以度人的“筏”。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,你的般若智慧,就无法生发出来。

5. 如何理解金刚经里面的"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

《金刚经》不好懂,要能契入是很不简单的事。我还没有真正学过金刚经,只是最近每天有听一遍,对此经,感觉很欢喜,我就按我个人的理解,跟你探讨一下吧。

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,这跟前面的经文,说法的方式是一样的。所以,要结合前面来体悟。金刚经,是破相的,也就是要破除四相,就是破除我们的执着,知见,对世间一切执着其有的顽固的见解。所以,要能悟入,必须要打破自己固有的知见。

在经文前面有说:佛告须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。即见如来。
这句很关键,直接就告诉你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你现在所见的一切相,都不是如你想像那般真实地存在,反而是虚妄相。要契入这个很不容易,因为我们无始以来,就把这个色身当成自己,在外在的一切,当成是实有的,真有一个我,真有一个世界,如今告诉你,这一切,并非如我们以往所执着那般坚固地存在,反而是一种虚妄相。这种说法,我们很难接受。

所以,凡夫的知见,与菩萨的知见决定是不同的。凡夫深执此世间的实有性,有一个我,坚固地存在着。如果能了知,诸相非相,那么,就是真正能见到真如本性了,就是真见世间了。了知世间的虚妄,是无明颠倒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,才真正见到此世间的真相,也就是知道诸法实相,而也就了知什么是如来,也就是真如。说白了,就是见性,明心见性。

所以,当你能真正体悟佛所说的法,能顺着佛所教的去契入,悟入实相。那么,经中有说明:
闻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悉知悉见。是诸众生。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。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无法相。亦无非法相。
也就是说,你真悟入了,其实你就已经可以破除对四相的执着。其知见,就不再是凡夫知见了。而悟的程度,也要看个人。有的一悟入,就大彻大悟,有的只是小悟,还有的,可能只是表面的一种理解,但却能生信。所以,佛也说明: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悟入无为法程度的不同,就有不同的贤圣的区别。

所以,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。如来有所说法耶。须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无有定法。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。如来可说。何以故。如来所说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说。非法非非法。
这个,我觉得可以用来解释,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。也就是,当你执着有一位佛陀,有众生,你就还有四相没破,有彼此的相的执着。有说法者,有听法者,你就还是有能有所,有能说与所说。不能入第一义。所以,当你执着佛陀有所说,也就等于,认定有一位佛陀,认定了佛在说法,就证明,你还是执着色身为有情,认定色尘的实有性,就是凡所有相当成实有,也依然是世间凡夫的见解,不能入菩萨之知见。

因为我不可得,法不可得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所以,不能悟入,就证明,自己仍是凡夫之见解,仍是轮回之众生,所以佛说:若心取相。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。不应取非法。

也就是,不管是取法,还是取非法,都是执取。所以,当认为佛说了佛法,就等于是着了相,取了相。取相执着,必然就没有破四相。所以,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

因此,此佛法,不可取,因缘而有,无自性,若以为实有一个佛法,即是取了相,着了相。不知此佛法,因缘所生法,是空,无自性,了知非佛法,这才是中道了义。

所谓佛法,即非佛法,能明白此句者,是需要破除对相的执着,绝不是凡夫之知见。

我只是理解到此,可以探讨。

哎呀,这么说来,哪怕一句,其义理都是无穷尽的呀,跟你这么一说,突然感觉到,佛经的不可思议,不能小看一字一句,一句都含无量深广,能悟入一句,都不简单啊。

如何理解金刚经里面的"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

6. 怎样评价金刚经?

《金刚经》是佛教教义的重要体现。
《金刚经》属大乘佛经般若类经典,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。金刚经是经文中影响力深厚的经典之一,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。而且金刚经所讲的内容以及道理也都是很深的,需要大家用心去领悟,这会让自身对金刚经有更多的认识。

主要思想:
主要思想是讲诸法“性空幻有”,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假而不实,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,所以“性空”,然而自性虽空,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,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,并非虚无,只是幻化不实而已,所以叫“幻有”。
一切诸法本性空寂,非生非灭,非一非异,无取无舍,无我无所,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,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、本来面目,无住无著,广破见执,显诸实相,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,得到解脱。

7. 该怎么对待《金刚经》?

前俩天写了二篇与《金刚经》相关的小文章,本意是介绍一下《易经》和《金刚经》的内容,希望能抛砖引玉,借此机会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其中的内容,只是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网友为此而置上了气,互相为此而闹得不愉快,大大的有违我的初衷,实在是遗憾,所以今天和大家来聊聊我们该如何对待《金刚经》的问题,有不当之处,欢迎大家批评指正。
一说到《金刚经》,有许多的人便觉得神圣庄严、高深莫测,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确实,在中国传统的儒、释、道三教中,各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书籍,而《金刚经》便是佛家最高的教义与智慧的代表者之一,在佛家中地位之高、流传之广、影响之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,是其他经典所无法去比拟的,因此之故,凡所有佛家弟子都无不顶礼膜拜、无不刻苦研习《金刚经》,不论是汉传佛家还是藏传佛教,都将之视为最高深的义理智慧的代名词,汉传佛家的禅宗,更是因《金刚经》而开宗立派。
《金刚经》对佛家信徒究竟有多重要,影响有多深远,恐怕是没人能对此以言语道尽的,《金刚经》中的智慧也是渊深似海,我等凡夫俗子恐怕是无人可以去完全领悟到,故而想要解读《金刚经》,最好还是要靠前辈大德祖师的指引才能做到的。但是无论做任何事情,态度决定一切!在对待《金刚经》的问题上,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呢?《金刚经》是佛祖为了开示众生而慈悲演说的一部经典,讲的是怎么去对待“相”与“法”的问题,如果我们真正的领悟了《金刚经》中的真谛,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网友们非要论个谁高谁低的问题出现了。
《金刚经》中要求人们不要以执着之心去求取世间之物,如第六品“正信希有分”说: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法与非法都不要了,怎么办,应该通过看透万事万物的纷繁与迷茫去追求真相,最后达到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境界。人生在世,纷纷扰扰,欲望无穷,各种各样的事情时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,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,必然就需要去争取,可是利之所在,必有纷争。即使我们去争了,也不一定就会心想事成,得到好的结果,即使万一得到了,又要担心会失去,这种情况下人们难免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,怎么办呢?佛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他告诉你,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妄不实的存在,你不应该被一个虚妄不实的东西蒙蔽了自己的眼晴与智慧,而是应该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的存在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,那么只有三个字:“不执着”,也就是经中所说的“无所住”。
《金刚经》对于佛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但是现在却有一部分的人,不去努力的领悟其中的空性智慧,却偏偏要舍本求末,只在一些外在形式上做文章,对于经中揭示的各种真义却不求甚解,人云亦云地鹦鹉学舌,甚至抱有门户之见的一些人,到处去炫耀《金刚经》的殊胜之处,《金刚经》有什么殊胜的呢,是经中的智慧殊胜而已,经中的什么智慧殊胜呢,“离一切诸相,即名如来”,看吧,如果万事万物在你眼中都没有分别了,都是平等的了,那你也就可以叫做如来了,因为你也得到了《金刚经》中的智慧了,大智慧!
人们对待《金刚经》的态度,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点没理由的狂热,将之奉为绝对的至高无上,其实佛祖是反对这种绝对化了的东西的,只是人们不大去思考而已。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,《金刚经》本身教给人们的是无相、不执着的智慧,可是人们却又要死死地去自寻烦恼,这岂不是有违《金刚经》的教诲吗?经中佛祖要求人们以无相作事,后人们不但不能无相,相反的却买椟还珠,直接抱住《金刚经》不放了,这个与佛祖的本意是一样的吗?恐怕是本末倒置、南辕北辙吧!
佛祖为什么在经中告诉我们:“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所应供养,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”,是因为经中有大智慧----空的智慧,无相的智慧,可以使人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,所以要求人们重视《金刚经》的重要性。可佛祖并没有说要我们死抱住《金刚经》不放啊,他希望的是我们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而已,“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”,佛祖连自己所说的都否认了,是因为佛祖知道他所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座桥,人过了桥,自然就应该将桥放弃,如果过了桥还想着将桥背在身上,那么岂不是很可笑吗?
《金刚经》是一部大智慧之书,可是我们也不能将其绝对化,否则岂不是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执着吗?历代祖师大德有许多都是从《金刚经》中领悟到智慧而悟透大道的,我们应该做的,是努力去争取领悟到其中的智慧,而不是在此与别人争个谁高谁低,凡是想要和人去争个高低的人,恐怕离《金刚经》中的真义相差还是有一点点的距离的,《金刚经》是为“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”的书,诸君如果与大智慧相伴一生却又擦肩而过,那岂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吗?
世间任何经典,教会我们的都是顺其自然的大智慧,都是教会我们去怎么样寻找世界的真相,千经万典,无非是导人向善而已。如果离开了这一点的,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是邪教无疑。儒、释、道三家的归旨是一样的,只是所走的路不同而已,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,有的只是人们自己的领悟多少的问题!

该怎么对待《金刚经》?

8. 如何评价金刚经啊?

《金刚经》的译本主要有三种,其中通行的版本为鸠摩罗什译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其他还有玄奘(对,就是我们熟悉的唐僧)所译的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以及义净的《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

“般若”是梵文音译,意指“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圆融无碍,恰到好处,绝对完全的大智慧”。“波罗蜜”意指“到彼岸”。佛常以“筏喻”来直观说明修行过程。简单来说,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样,离开此岸的世俗世界,到达彼岸的菩提妙境。一旦到达,那么木筏就当舍去。

关于“金刚”的含义,有两种说法。在鸠摩罗什译本中,“金刚”意指般若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强大和锋利。在玄奘的译本中作“能断金刚”,就是说阻碍修行的烦恼像金刚一样顽固,而此经中的般若智慧能够破解,所以般若智慧能断金刚。

大乘般若思想的主旨,在说明用智慧认识宇宙一切现象的本质。佛教认为,事物现象的本质为“空”。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觉,世俗的种种烦恼,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。“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散尽而灭”。颠倒杂想由五蕴(色受想行识)和合而生,本质上是空无自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