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金刚经

2024-05-05 12:45

1. 解读金刚经

《金刚经》解难: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——世界(的本质——本相——真象)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有形有色,形色万千的世界,(而是无形无相的真如实相——“空”,这才是我们眼中的所看到的有形有色,形色万千的世界的本质——本相——真象)______是名世界。其它的以此类推。
 
《金刚经》所讲的“空”释义:释迦摩尼佛祖为救拔、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不惜舍身喂虎,割肉救鸽,要眼给眼,要手给手,……而慈悲无我——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一切——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忘记了自己个人的一切——结果就“无我相”——因为无我相,与我相相对应、对立而存在的人相也就不存在了,有一点象没有了白,与白对应、对立而存在的黑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都不存在了,与我相、人相相关联、对应的众生相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都不存在了,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相关联、对应的生命的长寿_____长生不死——长生不老的相状——寿者相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都不存在了,进一步向下延伸,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相关联、对应而存在的一切相也就都不存在了——远离诸相——无相而“空”——远离诸相即名诸佛——无相而“空”而成佛。在这里慈悲是第一层楼,只有有慈悲心,救拔解脱他人——众生之苦而甘愿付出、牺牲自己的一切…….,象这样长期发展、积累下去,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慈悲无我——无我相,进一步才能无人相——无众生相——无寿者相——无一切相——远离诸相——“空”——成佛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……——远离诸相——无相而“空”——成佛是第二层楼,千万不要本末倒置。

解读金刚经

2. 解答金刚经疑惑

通序者、诸经通有故,亦名遗教序,佛将涅槃,阿难尊者钦奉遗命,以一切经首,当置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某处,与某大众若干俱等语故。今置如是云云者,证明是佛所说,以证信故,亦名证信序也。大智度论,即以此科之文为六成就,盖凡演集一经,必具六缘,乃克成就,云何六缘?一者如是,信成就也;二者我闻,闻成就也;三者一时,时成就也;四者佛,主成就也;五者在某处,处成就也;六者与某某等若干人俱,众成就也。六缘成就,足以证信也。
 
如是者:契理不异曰如,契机无差曰是,则曰如是,如或差异,必曰不如是也。今结集者,一启口便曰如是者,以明言言,悉皆如佛所说,无有错谬也。我闻者:阿难自称,以明其自耳亲闻,并非传述;一时者:西竺人不重视历史记时,故仅记一时也;一时者:即说此金刚般若时也,亦即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;佛者:释迦牟尼佛也;在者:所在之处也;舍卫国:波斯匿王之国都名也;位于印度之西北部;祇树者:只陀太子所施之树也;给孤独园者:须达拏长者,常施贫穷孤独故名;长者:积财具德者之通称;法华玄赞云:‘心平性直,语实行敦,齿迈财盈,名为长者。’因往王舍城中护弥长者家,为男求婚,见其家备设香花,云来旦请佛说法,须达闻之,心生惊怖,盖因其先事外道,乍闻佛名,所以惊怖,至来日闻佛说法,心开意解,欲请佛归,佛许之,并令舍利弗偕其先归,卜择胜地,惟有只陀太子园林,方广严洁,往白太子,太子戏曰,若布金满园,我当卖之,须达便归家启库运金,侧布满园,太子谓不能布树,树由我舍,园归长者施,遂共建祇园精舍,故谓祇树给孤独园也;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:与、共也同也;大比丘:比丘义为乞士,上从如来乞法以养慧命,亦即上乞法于诸佛,以明己之真性;下就世人乞食以资色身,亦即下乞食于世人,以为世人种福;世之乞者,但乞衣食,不乞于法;又义怖魔:必入涅槃,使魔怖畏;破恶:破烦恼恶也,净命:以自无所营,乞人之信施,而清净活命也;或持净戒,尽形寿持净戒也;大者:表多证果,简非新学;众、多数非少人也;千二百五十人者:佛初成道,度憍陈如等五人,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,复度舍利弗、目犍连各徒一百,更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,今略五人,举大数也;俱:谓同处共在也;此为佛之常随众与佛俱处也。
 
又如是者:举所闻之法体;我闻者、能持之人也;一时者、闻持和合非异时也;佛者、时从佛闻;舍卫国、闻持之所也;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;能诠诠所诠为是;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;阿难传佛俗谛文字,与佛说不异故名如;因此俗文,会真谛理,故名为是。
 
又如者不变,如如不动,谓当人本具之性体;是者:当下即是;一切凡夫,虽具此当下即是之觉性,而生灭刹那不停,并不如如也;既不如,当亦非是;何以故?为有妄想二执所障故;我者、即大我也,所谓一法界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常乐我净之我也;闻者、返闻闻自性也;若向外驰求,则背觉合尘,便不如是矣。一时:所谓十方三世古今,不离当念,亦即三际求心不可得,当如是领会也;上我字、是令领会一法界,则空间之障碍除;此一时字,是令领会无三际,则时间之障碍亦除;本来性体,如是如是,当如是返闻也;佛者:觉也,内觉离空,亦无诸妄想;外觉离相,即不染六尘,自性天真佛也;双遮双照,中道圆融,自性本如是,是为自性之舍卫国也;战胜五阴之魔,而绍隆佛种者,是为自性之只陀(胜军)太子也;庄严福慧,功德法林,是谓之树;舍父逃逝之子,今返家园,承受父业,衣里明珠,不劳而获,是即自性之给孤独园也;大者、大悲大愿;比丘者,远尘离垢;众者、理事和合;千二百者、四方三世相乘为十二、百倍之为千二百(十方之纲,只是四方,此约横说,三世约竖说,横竖交参为十二,表其无尽为千二百),表闻性如十方击鼓,十方齐闻,圆通无碍之功德也;五十五人者、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五十五位也;俱者、同时具足也。
 
盖谓如如不动之本性,当下即是,果能横竖无障,如是返闻,则自性天真佛便如是而在,与大悲大愿、远尘离垢、理事和合,圆满返闻功德之五十五位菩萨摩诃萨为伴侣(俱)矣。如此谓为灵山法会,俨然末散者可也;或谓在灵山亲闻妙法,亦无不可;即谓灵山在当人方寸中,亦何曾不可;何以故?自性天真佛,与释迦牟尼佛,已心心相印,光光相照故也。如此、则已见通序证信之境相为非相、而见如来矣。
 
诸善知识!此之如是,非对经本如是,不对经本便不如是;亦非在此讲经听经之时则如是,离座便不如是,要当于一切时、一切事、一切境、皆见诸相非相,则动静一如,无往而不如是矣,珍重!

3. 读《金刚经》(七)

上一节我大致梳理了一下金刚经中佛陀的世界观,人生观,价值观。目的是为了方便后面的阅读方便,因为不清楚佛陀的世界观,人生观,价值观的话,读金刚经就会有点晕。好了,下面我们继续读经。
  
 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‘我得须陀洹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 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斯陀 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”“须菩提!于 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阿那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 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,‘我得阿罗汉道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 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世 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,我不作是念:‘我是离欲阿罗汉’。世 尊!我若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!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 是乐阿兰那行。 
  
  
 苏菩提!你怎么看?须陀恒能够这样想:我已经得到了须陀恒果位了吗?苏菩提说,不能啊!老师!为什么呢?须陀恒的意思叫做入流,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流给他入的,不会堕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执着,就是叫做须陀恒果位。
  
 苏菩提!你怎么看?斯陀含能够这样想,我已经获得了斯陀含果位了吗?苏菩提说,不能啊!老师,为什么呢?斯陀含的含义叫做往来,其实斯陀含是没有一个往来的,才叫做斯陀含。
  
 苏菩提!你怎么看?阿那含能够这样想:我已经得到阿那含果位了吗?不能啊!老师。为什么呢?阿那含的含义叫做不来,其实阿那含没有一个不来的概念,所以才叫阿那含果位。
  
 苏菩提!你在那么看?阿罗汉能够这样想: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位了吗?不能啊!老师,其实没有一个法名叫做阿罗汉的,老师!如果阿罗汉这样想:“我获得了阿罗汉的方法”就执着于我、人、众生、寿的执着了。老师,佛陀说:“我已经获得无诤三昧,所有人里面最厉害的一个,是第一个能离开人类欲望的阿罗汉,老师!我不能想自己已经获得阿罗汉的果方法。”老师就不能说苏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!因为苏菩提实际上没有什么行的,所以才命名苏菩提为乐阿兰那行。
  
 这段文字通过佛陀与苏菩提的问答,告诉我们佛教修炼的次第,也叫果位。就是像我幼儿园毕业升小学,小学毕业升初中,初中毕业升高中,高中毕业升大学一样逐层提高。这样看来佛教的修炼其实是人心性的层层修炼层层提高。最终到达菩萨的心性。
  
 这些果位分别是:1.须陀恒果位,2.斯陀含果位,3.阿那含果位,4.阿罗汉果位,5.乐阿兰行者。
  
 1.须陀恒果位是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执着。
  
 2.斯陀含果位是往来,大概可能是一种对六种执着的综合,有时两种,有时三种,有时六种,不定,所以叫往来。
  
 3.阿那含果位是不来,大概是经过综合后终于没有了分别,所以六种分别和六种组合的分别都不再出现了。
  
 4.阿罗汉果位,是不执着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境界。
  
 5.离欲阿罗汉果位,是得无诤三昧。
  
 6.乐阿兰行者果位,应该是可以在世间践行佛法引导众生。大学毕业,可以参加工作了。哈哈。佛法就这么简单啊!只是研究修炼的不是争名逐利的法门罢了。
  
 今天就读到这里吧。

读《金刚经》(七)

4. 读点《金刚经》

《金刚经》是佛学的经典,如同儒家的《论语》记录的是孔子说的话,《金刚经》是记录佛祖释迦牟尼说的话。但佛家中记录佛祖的经书很多,《金刚经》只是其中的一部,佛祖是印度人,于是《金刚经》翻译成中文也就有了各种名字,最早由姚秦鸠摩罗什在(402年)翻译的叫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以后唐玄奘翻译成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等,简称《金刚经》。
  
 《金刚经》的主旨就是“一切法空”。佛教的“法”并非是孙悟空法术的法,佛家认为法是指客观的一切现象,或者主观对客观的一切认识或推理。佛家的法也就是包括了宇宙中的一切。
  
 《金刚经》反复地说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,佛教的宗旨就是要破除人们心中的执念,认为世界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,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无,空无虽非否定它的存在,而是否定永恒地存在,世界是转换的,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,只有空无才能永恒,所以“一切法空”。从哲学的本质这方面来说,佛家与道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,都是“贵无”论,《道德经》开篇就谈宇宙的生成:“无,名天地之始,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,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道家认为世间一切都是从无开始,并且有和无,同出而异名,有和无只是两种存在的形式,本质都一样。
  
 佛家在本体论上与道家一体,佛家在方法论上与儒家又相同,儒家在为学方面也提出“四勿”:“勿意、勿必、勿固、勿我”,孔子一生都以这四绝要求自己,这与佛家的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要求相同,都要求“无我”。不持有执念,有一分“自我”,便有一分“执念”,有一分执念,便学不到真知,也就认识不到世界的本源,自然成不了佛。
  
 《金刚经》主要还是讲方法论,讲怎么样做到“一切法空”。佛家并非简单粗暴地否认世态万象的存在,佛家创造了一套理论讲轮回,当然这不是《金刚经》的主题,《金刚经》全名叫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“金刚”是能坏一切,却不为一切所坏,“般若”是智慧的意思,“波罗蜜”是度到彼岸的意思,那么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就是“通过如同金刚的般若智慧,度脱三界苦海,到达解脱彼岸的意思。“波罗蜜”就是佛祖的方法论。
  
 .

5. 金刚禅求解答

佛教里有句重要的话:
教是佛的口,禅是佛的心①。
22年。佛讲了很多,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核,就是《大般若经》,有600卷。《大般若经》里最精华的部分,是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,5000字左右。再往简化里说,是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,观世音菩萨讲的,200多个字。这部经的含义再浓缩,就是所谓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中文翻译成:无上正等正觉。我们再简单地讲就是:佛的智慧,或者就是“佛智”两个字。再少一点,就一个字,那就是“禅”。这个
禅,就是我们众生内心的佛性
,在我们内心,每个人、每个众生内心,都有。实际上我们在做人的时候,能用到这个佛性的功能很少,可能不到亿分之一。
一切佛的智慧德能,都在我们内心里面。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也讲:
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
这个佛性是我们本有的。举个例子,比如你现在的职业是工艺美术,实际上你当时考大学,在填那个专业志愿表时,本可以选择做医生、也可以选择做警察或其他的,为什么你可以有这么多选择呢?这是因为你内心有从事各种工作的潜能,但你没有全部开发运用它。再举个例子,可能有很多人会开汽车,但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开飞机,假如我给你出钱,请教练训练你两三年,你肯定可以开飞机的,那为什么无法训练这张桌子开飞机呢?依佛法来讲,是因为你内心本具了开飞机这个潜能,尽管你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开发运用这项功能。
禅,就是我们内心本有的佛性。①:元末临济宗人楚石梵奇:
教是佛口,禅是佛心。
(作者:和尚坡主编辑:本老太婆)

金刚禅求解答

6. 【金刚经——南怀瑾】

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、心念、意念。
  
 这是红楼梦中的词,描写一个人的心情。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!「无故」,没有原因的,「寻愁觅恨」,心里讲不出来,烦得很。「有时似傻如狂」,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,饭吃饱了,看看花,郊游一番,坐在那里,没有事啊!烦,为什么烦呢?「无故」,没有理由的,又傻里瓜叽的……这就是描写人生,描写得也非常恰当。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:「花落水流红,闲愁万种,无语怨东风。」没得可怨的了,把东风都要怨一下。
  
 一念之间,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
  
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,佛答覆的那么轻松:「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,就是这样住,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。换言之,你问问题的时侯,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,就在这个时侯,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,当念即是,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。 
  
 譬如我们信佛的,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,一念之间要忏悔,这么一宁静的时侯,就是佛的境界,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,再没有第二个方法。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,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,并不能够使你安住,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。 
  
 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相 
  
  【若复有人。于此经中受持。乃至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其福胜彼。】佛强调智慧的重要,教化的重要,教育的重要。前面讲到,一个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宝布施,这个人福报是很大。但是,假使有一个人,对金刚经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,再劝导人家,解脱了人家的烦恼,这个人的福报,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,还要来得大  
  
  所谓正信,要信什么呢? 信我们此心,信一切众生皆是佛,心即是佛,我们都有心,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。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,不明我们自己的心,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,因此隔了一层,蒙住了,变成凡夫。 
  
  「尘刹今吾非故吾」 ,这个物质世间现在的我,不是以前那个我,不是前生的我,也不是来生的我,这个我是假我,今吾非故吾,不是我生命本来的那个生命。离开这个现在的我,才可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 
  
 这个身体活著,痛快不痛快,是饱是饿,不值得一谈;反正这个身体不论活久活短,最后都变成灰尘,什么都没有了 
  
  「镜花水月梦中尘」 ,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,如镜中花,水中月,梦中尘

7. 金刚经听读📒

《第一第二讲》
  
 佛教中的差异是文化的思想体现 而不是共性
  
  
 《金刚经》全称 《金刚般若般若密经》
  
 玄奘法师的“五不译”
  
 “般若密”即“度河”过生死之河,过生命之河.
  
 大乘“六度”
  
 一世二世三世说的生命观
  
 一世 一辈子 生前无生命,死亡即使生命的终止,“利己主义”
  
 二世说:基督教 死亡不是生命的尽头,只是肉体腐坏,世界末日时,接受上帝的审判,去天堂或者地狱. 基督徒要不断忏悔过往的错事.上帝是终审判决
  
 《第三讲第四讲》
  
  
 印度人生命观:(多世说)三世说
  
 前世-今生-来世
  
 三世轮回
  
 印度人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,肉体抛弃了,精神又轮回到另一个生命体. 无穷无尽
  
 承载生命形态(六种)六道轮回
  
 现生或过去的所作所为影响后世生命形态
  
 1. 天道众生
  
 2. 阿修罗
  
 3. 人
  
 4. 畜生
  
 5. 饿鬼
  
 6. 地狱众生
  
 古埃及人 认为人死了灵魂没有死,会降生到另一个人身上
  
 厌世主义:讨厌世界,活着没劲.因为轮回,没意思
  
 死了不回来-印度宗教话题
  
 可以。 怎么死了不来.?
  
 修行.涅槃
  
 过河-从河这边经过修行到对岸
  
 问题:
  
 过什么河?
  
 怎么过?
  
 生命之苦. 八苦-生老病死,爱别离,求不得,怨僧会,五受阴
  
 《五讲》
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
  
 “人天秤的法”-下回再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会比现世好
  
 初离心:认同三世审美观 轮回,厌世
  
 1.讨厌现实,对生命极度厌,想涅盘
  
 “小乘佛法”
  
 2. 什么轮回的苦认同,看到众生之苦,个人的解脱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脱“大乘佛法”帮助众生走向涅槃
  
 人类社会是一部车子 
  
 (刹车和主流文化配合)
  
 有些文化 (科学技术)满足人类欲望的文化-发动机
  
 刹车角色文化-宗教 
  
 如今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:
  
 没有有效的刹车,没有宗教信仰
  
 “佛教流传的地方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”
  
 唐宋时期很发达-佛教兴盛
  
 藏传佛教-发动机的问题,不是宗教问题
  
 《六讲》
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不能涅槃的原因:糊涂
  
 佛陀是“觉者”-“buddha”明白人
  
 心经-远离“颠倒”“梦想”
  
 凡夫俗子 -1. 颠倒 把事搞反了
  
 惠能大师:“六祖法宝坛经”禅宗第六代祖师
  
 菩提本无树,民间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.(从来,本来,压根儿什么都没有)认为有就是颠倒,凡夫.
  
 说“物”没有不是“心”没有
  
 广东“光孝寺” 
  
 小僧人 辩论
  
 风动还是帆动?
  
 是心❤️动 外在的动的存在,都是心的显现,心外无物.
  
 他的师父:宏忍大师
  
 《第七讲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什么是真实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两大错误:
  
 增益:强加上去的东西,不存在的东西
  
 损减:无视真实存在的东西
  
 《第八讲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见不到世界的真相,真实-无明
  
 所见所作所想背离世界真相
  
 背离世界真相行为产生力量-业力
  
  
 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
  
 可能打破吗?凡夫是可能存在的. 两面性
  
 无明所障,但具有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.-(般若)
  
 怎么打?“破增益,补损减”
  
 消除见真实的障碍.
  
 《第九讲》
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初时教法:四谛:苦疾孽道 解构模式:12因缘
  
 12因缘解构人我执,对法我是没有解释的
  
 怎么消除烦恼,走向涅槃,修道,修阿含经
  
 二时教法
  
 解构人我和法我-人法皆空
  
 般若经-一类经 《大般若经》 16 汇
  
 金刚经是其第九章
  
 二谛:世俗谛,胜义谛
  
 三时教法
  
 用“八识”解构
  
 识外物镜
  
 
  
  
 《第十讲》
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十一讲
  
 十二讲
  
 十三讲
  
 《十四讲》
  
 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.即不常也不断
  
 为什么二谛说法:对治凡夫的“边见”不是偏左就是偏右. 常见和断见 -错误
  
 常见:五的存在,心的存在 总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
  
 断见: 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.
  
 胜义谛:性空,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.对治常见
  
 世俗谛:原生性,因果的相似相似性. 对治断见. 
  
 宁入常见,不入断见 因为入了断见怕没有道德底线..一世说犯了断见. 
  
 《十五讲》
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第六度 般若度
  
 在般若的引导下
  
 注意六度(liugebanruom得顺序 即次第

金刚经听读📒

8. 《金刚经》

佛教经典,全称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又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简称《金刚经》。由于篇幅适中,得到广泛传播,三论、天台、贤首、唯识各宗都有注疏,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。
  
  
  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祗树给孤独园。与大比丘众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世尊。食时。著衣持钵。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。次第乞已。还至本处。饭食讫。收衣钵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
  
   时长老须菩提。在大众中。即从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着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应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须菩提。如汝所说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。当为汝说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应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。世尊。愿乐欲闻。
  
   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湿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无色。若有想。若无想。若非有想。非无想。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