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金刚经

2024-05-05 07:30

1. 解读金刚经

《金刚经》解难: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——世界(的本质——本相——真象)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有形有色,形色万千的世界,(而是无形无相的真如实相——“空”,这才是我们眼中的所看到的有形有色,形色万千的世界的本质——本相——真象)______是名世界。其它的以此类推。
 
《金刚经》所讲的“空”释义:释迦摩尼佛祖为救拔、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不惜舍身喂虎,割肉救鸽,要眼给眼,要手给手,……而慈悲无我——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一切——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忘记了自己个人的一切——结果就“无我相”——因为无我相,与我相相对应、对立而存在的人相也就不存在了,有一点象没有了白,与白对应、对立而存在的黑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都不存在了,与我相、人相相关联、对应的众生相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都不存在了,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相关联、对应的生命的长寿_____长生不死——长生不老的相状——寿者相也就不存在了——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都不存在了,进一步向下延伸,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相关联、对应而存在的一切相也就都不存在了——远离诸相——无相而“空”——远离诸相即名诸佛——无相而“空”而成佛。在这里慈悲是第一层楼,只有有慈悲心,救拔解脱他人——众生之苦而甘愿付出、牺牲自己的一切…….,象这样长期发展、积累下去,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慈悲无我——无我相,进一步才能无人相——无众生相——无寿者相——无一切相——远离诸相——“空”——成佛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……——远离诸相——无相而“空”——成佛是第二层楼,千万不要本末倒置。

解读金刚经

2. 《金刚经》全文注释及解释是什么?

如下:
 【经文】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。只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【解释】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。一时,佛在印度舍卫国,陀太子与「给孤独长者」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,名叫「祗树给孤独园」里面,和有成就的大比丘,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。
正当吃饭的时候,世尊穿上袈裟,拿着饭碗,到舍卫大城去乞食,在城中,不分贵贱贫富,挨家挨户的要饭,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,饭后,收拾袈裟饭碗,洗脚,放置座垫,便盘坐在座位上。

介绍
佛教经典,全称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又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简称《金刚经》。由于篇幅适中,得到广泛传播,三论、天台、贤首、唯识各宗都有注疏,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。

3. 金刚经全文解释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原文及解释(28-32) 
2008-03-05 18:02:57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社会·杂谈分类 
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
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於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萨,不受福德?」「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:不受福德。」
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。又如果有人,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,就得以安忍於无上正等正觉心,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,须菩提,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。须菩提对佛说:世尊,菩萨不受福德,这话怎麽说?须菩提,菩萨所作的福德,不以为真实有,不贪恋执著,所以说不受福德。
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
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有人言:『如来若来、若去;若坐、若卧。』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
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如来就是有来有去,有坐有卧,平常就是如来,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。为什麽呢?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,如来实相如如不动,无所从来,也无所去,非平常非不平常,所以名叫做如来。
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;於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;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「须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」
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善男子善女人,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,你的意思怎麽样?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?很多,世尊。为什麽呢?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,以为它是实有的,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。为什麽呢?佛举说微尘众多,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--微尘,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,只是名叫做微尘,便可直观它的实相,微尘众便是如来。世尊,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,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--三千大千世界,也是虚幻不实在,只是名叫做世界,而直观它的实相,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。为什麽呢?须菩提,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,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,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,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,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。须菩提,众缘和合的现象,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。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。
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
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人言:『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』须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」「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「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 。」
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;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;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;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,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麽样?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?世尊,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。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而直观它的实相--无上正等正觉。须菩提,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,对於一切法,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,这样的照见,这样的信解,不执著任何什麽相。须菩提,所说任何什麽相,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麽相,只是名叫做任何什麽相。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,任何什麽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。
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於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?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。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、幻、泡、影;如露,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
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,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。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,发心上求佛果,下化众生的话,实践此经,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、读诵,为他人演说,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。那麽,如何为他人演说呢?应无所住而演说,如如而不动。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,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,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,本来不可取不可说,又如同水露,如同闪电,虽然呈现过,瞬间消失,不可取不可说,应作如是观。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男居士、女居士、一切世间,天、人、阿修罗等,听佛所说,大家都很欢喜,并且信受奉行

金刚经全文解释

4. 金刚经全文解释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原文及解释(28-32) 2008-03-05 18:02:57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社会·杂谈分类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於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」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萨,不受福德?」「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:不受福德。」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。又如果有人,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,就得以安忍於无上正等正觉心,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,须菩提,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。须菩提对佛说:世尊,菩萨不受福德,这话怎麽说?须菩提,菩萨所作的福德,不以为真实有,不贪恋执著,所以说不受福德。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有人言:『如来若来、若去;若坐、若卧。』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如来就是有来有去,有坐有卧,平常就是如来,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。为什麽呢?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,如来实相如如不动,无所从来,也无所去,非平常非不平常,所以名叫做如来。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;於意云何?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;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」「须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」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善男子善女人,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,你的意思怎麽样?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?很多,世尊。为什麽呢?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,以为它是实有的,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。为什麽呢?佛举说微尘众多,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--微尘,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,只是名叫做微尘,便可直观它的实相,微尘众便是如来。世尊,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,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--三千大千世界,也是虚幻不实在,只是名叫做世界,而直观它的实相,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。为什麽呢?须菩提,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,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,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,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,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。须菩提,众缘和合的现象,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。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。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人言:『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』须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」「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」「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 。」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;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;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;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,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麽样?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?世尊,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。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,而直观它的实相--无上正等正觉。须菩提,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,对於一切法,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,这样的照见,这样的信解,不执著任何什麽相。须菩提,所说任何什麽相,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麽相,只是名叫做任何什麽相。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,任何什麽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。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【经文】「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於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?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。何以故?一切有为法,如梦、幻、泡、影;如露,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【解释】须菩提,如果有人,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。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,发心上求佛果,下化众生的话,实践此经,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、读诵,为他人演说,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。那麽,如何为他人演说呢?应无所住而演说,如如而不动。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,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,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,本来不可取不可说,又如同水露,如同闪电,虽然呈现过,瞬间消失,不可取不可说,应作如是观。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,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男居士、女居士、一切世间,天、人、阿修罗等,听佛所说,大家都很欢喜,并且信受奉行

5. 金刚经解释

题库内容:金刚的解释(1) [diamond]∶钻石的略称 (2) [king kong]∶美国三十年代拍摄一部怪兽电影,其主角是 巨大 的猩猩,叫金刚 (3) [giant]∶ 比喻 身材巨大、孔武有力的人 (4) [insect] 〈方〉∶某些昆虫(如苍蝇)的蛹 (5) [Buddha's warrior attendant]∶佛教指佛的侍从力士,手执 金刚杵 (古印度兵器) 详细解释 (1).即金刚石。因其极坚利,佛家视为希世之宝。 《大藏法数》 卷四一:“梵语跋折罗,华言金刚。此寳出於金中,色如 紫英 ,百鍊不销,至坚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为寳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 卷八一三引 晋 郭□ 《玄中记》 :“金刚出 天竺  大秦国 ,一名削玉刀,削玉如铁刀削木,大者长尺许,小者如稻米。” 南朝 梁 沉约 《谢齐竟陵王示< 华严 >< 璎珞 >启》 :“法身与金刚齐固,常住与至理俱存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缚喝国》 :“伽蓝北有窣堵波,高二百馀尺,金刚泥涂,众寳厕饰。” 季羡林 等校注:“梵文Vajra,音译跋折罗,即金刚石。佛教之金刚常喻坚贞不坏。” (2).引申喻 如来 之 智慧 。 唐 一行  《<大日经>疏》 卷 十二 :“金刚喻如来之 秘密 慧也。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,而能破坏万物,此智慧亦尔。” (3).指金刚力士。执 金刚杵 的佛的侍从力士。 宋 元照 《行宗记》 卷二上:“金刚者,即侍从力士,手持 金刚杵 ,因以为名。” (4).指寺院山门内所塑的天王像。 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 :“三门楼下素(塑)金刚,院院教画丹青像。” 清 侯方域 《重修白云寺碑记》 :“三年乃创大殿,建立三佛像,与夫金刚、 罗汉 、 韦驮 、伽蓝之属。” 清 李渔 《 奈何 天·误相》 :“纔进得古刹回廊,参了 韦驮 、谒了金刚。” 巴金 《爝火集·忆个旧》 :“ 其实  李鑫 并 不是 身长丈二的金刚,然而他的 人格 放射出万丈光芒。” (5).见“ 金刚杵  ”。 (6). 《金刚般若 波罗 蜜经》 略称。 明 徐渭 《大苏所书<金刚经>石刻》 :“ 《金刚》 、 《楞伽》 二经,并 达磨 首举以付学人者,而 文忠 并两书之。” (7).指五行中金的刚劲之气。 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 :“ 梁 者,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,故因名焉。” (8).方言。指某些昆虫(如苍蝇)的蛹。 词语分解 金的解释  金 ī 一种化学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,黄赤色,质软:黄金。 金子 。金笔。 金一类的,具有 光泽 、延展性,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(汞除外)。: 金属 。五金(旧指金银铜铁锡)。合金(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 刚的解释  刚 (刚) ā 硬, 坚强 ,与“柔” 相对 : 刚强 。刚直。刚烈。刚劲( 姿态 、风格等 挺拔 有力)。刚健。 刚毅 。刚决。刚正不阿(?)。刚愎自用。 恰好, 恰巧 :刚刚(.恰好;.才)。刚好。 才:刚才。刚来就走。 姓

金刚经解释

6. 金刚经解释

《金刚经》是佛教经典,全称为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又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简称为《金刚经》,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。

该经相传是释迦牟尼佛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,南北朝起就盛传持诵《金刚经》者多有灵验感应,因此后世常有人认为该经是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,将其视为佛中经典。唐玄宗还亲自为此经作过注解。

全经共有三十二品,依次为法会因由分、善现启请分、大乘正宗分、妙行无住分、如理实见分、正信希有分、无得无说分、依法出生分、一相无相分、庄严净土分、无为福胜分、尊重正教分、如法受持分、离相寂灭分、持经功德分、能净业障分、究竟无我分、一体同观分、法界通化分、离色离相分、非说所说分、无法可得分、净心行善分、福智无比分、化无所化分、法身非相分、无断无灭分、不受不贪分、威仪寂净分、一合理相分、知见不生分、应化非真分。

7. 《金刚经》

佛教经典,全称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又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简称《金刚经》。由于篇幅适中,得到广泛传播,三论、天台、贤首、唯识各宗都有注疏,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。
  
  
  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祗树给孤独园。与大比丘众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世尊。食时。著衣持钵。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。次第乞已。还至本处。饭食讫。收衣钵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
  
   时长老须菩提。在大众中。即从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着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应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须菩提。如汝所说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。当为汝说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应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。世尊。愿乐欲闻。
  
   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湿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无色。若有想。若无想。若非有想。非无想。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

《金刚经》

8. 《金刚经》简介

  《金刚经》传入中国后,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,以鸠摩罗什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最为流行。唐玄奘译本,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。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。
  
 《金刚经》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。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,后半部说法空。
  
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又译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简称《金刚经》,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,为出家、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。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《金刚经》,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,现存于大英图书馆。
  
 《金刚经》于公元前994年间(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),成书于古印度。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,由弟子阿傩所记载。
  
 金刚经属于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,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。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,即无上正等正觉,在佛教中亦为“不可说境界”,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,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。经文中强调“真理”本身的不合逻辑,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,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。由于其精神与禅宗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理念相契合,《金刚经》在禅宗五祖弘忍、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,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。